我的硕士是成功获得五所不错的加拿大大学offer。把申请的详细流程写成了本文的3,000字。
我也会分享我申请的独门秘笈,可以让你申到比自身硬件条件要高一档的学校,很可能还有奖学金。
直接拿来主义就可以节省大几千了,读10分钟赚一张机票钱不!香!么!

一、择校
1)你应该申请多少所学校?
申请这件事,不是每个学校套个模板改几个字就可以搞定的。申请留学的第一步是上目标学校的官网认真的研究。包括但不限于大学的录取要求(如语言成绩,所需文书,有的大学还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),每年录取学生中大陆学生的百分比,过往录取者的背景、未来教授的情况,本专业的国内/国际排名,过去学生的反馈或吐槽,就业情况,留在当地/回国的比例等等。
这些细节缺一不可,你不认真的对待一件事,对方凭什么认真的考虑录取你?
如果你这么做了,马上会发现5-6所学校就会耗尽你的全部精力。
通过官网信息,你会了解这所学校。需要准备的资料也就一目了然了。
大部分官网的查询路径都是找到“prospective student”(可以翻译为想申请本校的学生),然后找到admission requirement,进入你要申请的具体Program中,就能看到包括文书、语言成绩等具体要求了。
2)雅思6.0分就够了么?
要记住,官网上给出的Language requirement和GRE/GMATLSAT成绩都是保底要求。意思是如果你达不到这个水平,压根就不会去看你申请。并不是说这个成绩就够用了。
如果你自己认真查找官网,有的大学会给出历届申请者的平均雅思成绩(如果官网没有,也有查询渠道,后面会说),对于好大学来说,每年申请者众多,很可能 “requirement”仅为6.0,但平均录取者的成绩为7.5。你就知道为什么自己看似满足要求的申请却被无情的拒绝了。
这就是国外版的内卷啊。
3)需要准备什么文书
这点也可以通过官网查到。常规的“三件套”是Personal Statement(即“PS”,个人陈述),resume/CV(即简历),Reference Letter(即推荐信),有的学校还会要一份cover letter。
好的PS要写出你为什么申请这所学校,自己的哪些点和该校契合,哪个教授的哪个研究方向你很感兴趣。每个学校的PS都应该是定制化的。
也只有这样的文书,才配称之为“个人陈述”,而不是“路人甲的大众模板”。
同样,简历写的是你的个人经历,每一条都需要精雕细琢,满足“STAR”法则,尽量体现出你的优势。
至于推荐信,外国老师一般会坚持自己写,如果对方学校要求寄送,他们会亲自封好口后交给你,你可能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。
这就很坑,因为有的老师写的很糊弄,甚至真的有老师写过“我不推荐此学生”。这不就苍了天了么。
嗯?这时候你可能会想,既然是封好口的,那我怎么会知道里面写的内容呢?
这就要再度赠送你一个小技巧了。假设你想要这个教授申请三所学校,你和他说你要申请四所。然后把第四封推荐信拆开,你就知道里面的内容了。
留学是人生大事,容不得半点马虎,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救了我师兄,也就是上面的那个拿到“我不推荐该学生”的倒霉蛋。
如果推荐信要求邮件直接发送到该校,那就没办法了,只能找平时关系最好的教授并赌他的人品了。
如果是中国教授,那就好办的多,往往推荐信是你自己写好后再找他签字的。写推荐信的关键是要和你的PS配合上。在此基础上,把自己夸成一朵小花。
其余的文书可能是要交你写过的一篇论文,或者答一些问题。我记得Duke大学曾经的一个问题是:“你人生中最激动的25个瞬间”。
不仅是文书的写作,未来的国外生涯中你都会和不断的和essay、paper、thesis等相伴。提升写作能力非常有必要。
二、可以让你申请到高一层级学校的技巧
这个话题开始之前,先问你一个在我申请时争议非常大的问题:递交申请是应该尽早递交好,还是deadline之前递交就行?
有人说,早交,对方就会早看,遇到合适的就录取。晚交的人就没机会了。
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?
但又有人说了,国外的录取委员会很严谨,不到deadline之前不会开始审核。先收到的package都会直接放到箱子里,这样看的时候反而是晚提交申请的人有优势,因为后到的申请文件反而都在箱子上面。
是不是……听起来也挺对的。
结果还有人说了,教授们要把文书都取出来看,这时候就要把箱子一扣,全部都倒出来。这样提前申请的人文书又回到最顶上了。
……
你觉得哪个对?
这就是我申请时身边人争论最多的问题。问到我的时候我从来都是微微一笑,不予置评。
这是因为所有的猜测,都是不靠谱的。
那么什么靠谱?你去问啊!
每个大学都会提供录取委员会秘书(俗称“小秘”)的邮箱。如果你想申请研究生,这是你大三就应该掌握的。
然后你就可以给小秘发邮件,问你感兴趣的录取问题。这就是她的工作,一般都会收到态度良好的回复。
例如我问过每年大约录取多少人,其中中国学生的比例又是多少。要知道每年录取的人数和你是没关系的,甚至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也和你也不一定有关系。对于绝大多数人,要问的是来自大陆的中国学生在过去三年分别录取了几个人。
亦或是录取者平均的雅思/托福/GRE/GMAT分数是多少分,你就会发现官网的要求(尤其是GRE或GMAT成绩)其实没多大参考价值。
邮件经常往来后,你就会和小秘熟悉起来,你就可以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给她发一些节日邮件,慢慢越聊越多,你就会知道很多官网上不会有信息。
比如那个“什么时候递交申请最有利”,小秘告诉我会在早期的申请者中先录取一批人,早发offer好抢优秀学生。那这还等什么呢,早一天申请就是优势。
这点就要看个人了。沟通能力在任何地方都是很有利的武器。
这种操作往往会让你可以申请到比自己硬件条件更高的学校。我的另一个师兄不但通过这种方式拿到了admission,后来还要到了奖学金。
如果是学霸级人物,甚至可以直接和教授沟通。官网上会有各个教授的简历和研究方向,可以直接发信给教授讨论。教授的意见会直接影响录取委员会。